本章中,乔纳森将有意义学习的驱动力归结为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他归纳了问题所具有的两个特征,并将其进行了分类(11类),最后,乔纳森论述了利用技术支持问题解决得过程:“信息查询-给任务或内容建模-决策-设计”。
最能驱动学习的莫过于学习者参与的任务或活动的性质了。根据第一章的论述,可以看出,乔纳森认为驱动学习的活动包括那些主动的、建构的、有意图的、真实的和合作的学习活动。无论在学校环境或生活中,有意义的任务具备的最一致的特点就是需要人们去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人们要理解该问题是什么,以及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结果和推论。
问题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一,问题是一个未知数;其二,解答这个未知数对我么而言必须具有某种社会的、文化的或智力的价值。家里有本书叫《问题解决心理学》,里面有对于问题解决的论述。在看教育心理学的时候也有问题解决,对于问题的解释更倾向于这是一种方法和过程,首先,问题对于个体而言应该是具有挑战性的。这就排除了已经在学生认知图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外的问题。可不可以理解,问题应该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学生能够通过他人的帮助来解决的那类内容。(其实,对于问题的论述如果仔细看来,应该从问题的表征与问题的解决方式两个维度来考虑,这就会出现四种不一样的情况,在学习中,哪一类才是适合学生的呢?)其次,问题应该有一个可以达到的解决目的,总没有哪个人希望所作的事情是无用功的体现。
“我们坚信,只要在可能的时候,解决校外的问题就应该作为学校学习的目标。就是说,不是学习由课程所规定的内容,而是应该在课堂中引入真实世界的问题并解决它。”(p27)
当我们愿意认可乔森纳的以上观点,那么如何来创设一个问题,如何让问题与我们的日常教学相结合就显得有意义了。读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应该把“校外”两个字去掉,既然已经认可学校是一个社会性组织,为什么还要给它打上内外的烙印?不过对于用问题支持教学的观点还是很赞同的,尤其是在一些社会性学科或者结构不良学科中,让学生做点什么似乎要比让学生学点什么更有效。
想想看我们通常遇到的问题会有怎样的解决过程?
首先,一定是识别问题,把问题从复杂的情境中提炼出来,目的在于判定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性质:第一种,一个老问题的老解法,这大概是行为主义理论中的强化;第二种,一个老问题的新解法;第三种,一个新问题的老解法(不一样情境中的问题表述);第三种,一个新问题的新解法。细读乔纳森的“用技术解决问题”部分,似乎将关注点放在了学生探索一个新问题的新解法部分。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会完全相似,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应用技术,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接下来,信息查询。很有意思的一段话“有太多教育工作者把信息查询和学习默认为实同一件事。他们认为,如果学生们忙于在线查询信息,他们就会自然对查找到的内容赋予意义……当学生完成信息查询时,教师就认为学习已经发生了。”读着的时候当然会马上否认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恰恰在这样做。上班的两年中,也经常有给学生布置作业的习惯,一些论述或者综述性质的东西,在计算机的强大支撑下,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太快了,交上来的东西重复率也非常高,因为大家都习惯于在google搜索的前几条中找到需要的东西,通过快捷的“ctrl+c\ ctrl+v”的方式代替思考。且不说学生如何如何,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海量的信息里忙于搜索和保存,而细读、思考的时间被压缩到了极限。还好,乔森纳说,“有目的的信息查询至少需要四个步骤:(1)计划;(2)运用策略查询网络;(3)评价(相关度和可信度<包含信息的来源以及信息对于主题的处理情况>两个方面);(4)用三角分析法分析信息的来源;(Jonassen&Colaric, 2001)”。这一部分可以参考网站:Tammy Payton Home Page,里面提供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的网站评价量规。
第三步,给任务或内容建模。可用于知识建模的工具如,数据库、语义网络、电子表格、专家系统、系统建模工具、超媒体、可视化工具和微世界。心智模型这一部分可以看后面第7章的内容。
第四步,决策。决策既是一种问题,也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解决类型,需要决策者在有风险和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多次决定。典型的决策需要问题解决者基于一套标准从一组备选方案中选出一个选项。不太明白这一部分中技术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解决是有意义的学习,这无疑是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观点。第一章中可以看到对于有意义学习的解释,顺着这样的思路来理解第二章的基本观点可以将问题解决同样理解为是一种“主动的、建构的、合作的、真实的、有意图的”活动。在教学中来发挥问题解决的作大价值,其核心一定在于问题的设计,而不是技术的利用。所以,对于这样一个观点的看法,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如何通过技术的手段达到问题设计的优化,以及为学生创设好的解决问题的环境?看看后几章的具体操作吧。
评论